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菏泽学院郓城分校
 本站首页 | 分校概况 | 校园资讯 | 党建工作 | 教务教研 | 人才培养 | 招生就业 | 学团在线 | 特色荟萃 | 学院主站 

本栏文章列表  

5个打油诗故事,5大古人智慧: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北大一等奖作文:《卖米》  
看图查眼病  
绝对涨姿势,26张神奇有趣的动态图片  
这些真的不是乱码,是汉字!  

这些字看着脸熟,但你都读错了  
中华字经——只学一篇韵文 便识天下汉字  
中国人、印度人、德国人竞标  
这13张照片,简直太好看了!  
10张诡异的图片,试试你的智商  
共41条  
首页上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网海拾贝>>正文
 
教师招聘《心理学》应试宝典(2015版)
2015-10-27 14:25     (点击: )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一、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3.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4.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5.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7.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8.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9.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0.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11.知觉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12.*观察——又称“思维的知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3.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4.感受野——当呈现特定刺激的时候,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上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现象,据此可以揭示该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这个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而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又称为特征侦察器。

二、填空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可以用公式E=1/R表示。其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2.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是:差别感受性。

3.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4.吃了糖再吃桔子会觉桔酸,这种味觉现象是:继时对比。

5.视觉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6.空间知觉分为: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

7.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8.知觉的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9.观察的品质有: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

10.19世纪60年代初,费希纳根据等距量表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对数定律。

11.作为视觉特征侦察器的大脑相应皮层细胞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简单细胞,二是复杂细胞,三是超复杂细胞。

12.19世纪前半期韦伯发现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公式K=△I/I表示。其中,I代表原有刺激量,△I代表增加的刺激量,K代表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三、问题

1.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①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③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④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⑤学会做观察记录;

⑥观察后的归纳和总结;

⑦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

2.*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知觉作为对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其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认识知觉的基本特征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知觉的选择性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刺激强的事物、变化着的事物等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

(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知觉时,客观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弱的部分,知觉中强的成分决定着知觉整体性特点。如在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中,学生容易将字型相近的字写错,如容易将“折”“析”“拆”三个字、、混淆,就是由于“、”在整个字型中是弱的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这一“、,”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性。

(4)知觉地恒常性:知觉地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如视知觉恒常性有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知觉恒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它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五章  记忆

一、概念

1.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说法,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2.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具有直观形象性。

3.语词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

4.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

5.动作记忆——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其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复。

6.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

7.长时记忆——是指学习过的材料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身的记忆。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备用性等特点,其容量几乎无限。

8.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识记即为编码。

9.回忆——即对所保持的东西能够回想起来。

10.再认——就是当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出现时,能认出它。

11.*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简称表象。)

12.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的识记。

13.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有意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14.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15.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16.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17.保持——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过程。

18.复习——多次的识记称为复习。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编码在识记中起决定性作用。

19.识记的敏捷性——识记速度的快慢。

20.保持的持久性——对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久暂。

21.记忆的正确性——对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22.记忆的准备性——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储存的知识迅速地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23.工作记忆——由短时记忆扩展而来,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储存,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它有三个组成成分: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

24.情景记忆——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25.语义记忆——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

26.程序记忆——关于怎样作的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的。与意识分离。

27.外显记忆——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搜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

28.内隐记忆——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无意识提取的记忆。

二、填空

1.根据记忆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记忆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记忆的基本环节有: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

4.记忆表象的特点有: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断性。

5.根据识记材料和方法不同,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6.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是:前摄抑制。

7.*记忆的品质有:识记的敏捷性、保持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8.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遗忘曲线,遗忘规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9.由李白想到杜甫,由春天想到繁荣是联想律的类似律。

10.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

11.20世纪80年代后,心理学家将短时记忆扩展为工作记忆。

12.心理学家将长时记忆扩展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主要是根据3类记忆所存储的知识在性质上的不同划分的。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均属于有意识记忆,可归为知道什么的记忆,而程序记忆是关于怎样做的记忆,与意识分离。

13.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

14.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提出了记忆的定位说。认为有关听觉的记忆在听觉中枢产生,视觉记忆在视觉中枢产生、语言记忆在语言中枢产生。

15.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16.瑞典神经生理学家海登提出了记忆的化学分子说。认为个人的长时记忆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内核糖核酸(RNA)的作用,核糖核酸被看作是记忆分子。

三、问题

1.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如下几个:①识记的目的与任务;②活动的内容与性质;③识记的方法;④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2.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

不是任何复习,都能得到同等的良好效果。复习的效果决定于复习的合理组织:

①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及时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

②复习中的尝试回忆:尝试回忆与识记交替进行,通过尝试回忆了解材料的难点。

③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的合理运用:对于不太长的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好。但若材料很长,部分复习又比整体复习效果好。

④复习的形式多样化: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写、听结合起来复习。

3.简述记忆表象及其特点。

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但不能把表象看成是知觉的翻版或重复。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

①直观形象性。

②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多次感知过的一般特点,因而它比知觉形象有更高的概括性。

③模糊片断性:表象的形象没有知觉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4.简述巴甫洛夫的关于记忆的生理机制的理论。

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被认为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就是识记。暂时神经联系一旦形成便会在大脑皮质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因受到强化而巩固,因不强化而消退,这就是保持和遗忘。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在一定条件下的重新活动,就是回忆和再认。

5.遗忘规律的内容。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又称保持曲线。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以后的很多研究又丰富了遗忘过程的规律:有意义材料较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数量多的材料遗忘较快;两种相似的材料前后间隔短,则容易相互干扰而造成遗忘;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50%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一、概念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是依靠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4.抽象思维——又叫语词逻辑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5.集中性思维——也叫聚合式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6.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

7.*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单位。

8.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9.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0.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1.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2.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13.常规思维——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14.创造思维——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15.梦——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

16.功能固定——当一个人了解到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时,很难看出它还有其它作用,特别是最初看到的它的功能影响最大。功能固定作用,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二、填空

1.按思维的不同形态分,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

3.分析综合的三种水平是:①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②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③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

4.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

5.掌握概念的两条途径是: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也包括个人自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阶段有:①提出问题;②分析问题;③提出假设;④检验假设。

7.创造性思维经历的阶段有: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8.想象的形成方式有:①综合②夸张③拟人化④典型化。

9.发散性思维的指标有:①灵活性②独特性③流畅性。

10.比较是分类的基础。

11.具体化是同抽象和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

三、问题

1.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相同点①感知和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②感知和思维都是人的认识活动(过程)。

(2)不同点①感觉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的反映,具有直接性;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反映,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②感觉和知觉反映的是当前事物;思维不仅反映当前,还能反映过去,并能预见未来。

(3)联系①感、知觉所提供的信息或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②思维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必须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实现。

2.举例说明影响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因素。

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①过去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相邻”概念,对学习邻角、邻边具有促进作用。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时,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极作用。如“垂”的概念,日常理解为自上而下,所以在学习几何中“垂线”概念时,也只理解为自上而下。

②变式。变式时事物的变换样式。客观事物常常有多种表现形式。教学中,多提供具有本质属性的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相反如果提供的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则会引起缩小概念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如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可以提供多种直角三角形的变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③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作基础。借助于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共同特征。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通过语词描述来提供某些感性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

④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在教学中下定义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

3.试述创造思维及其创造思维的特点。

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的一种思维。创造思维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思维。它有以下特点:

①创造思维一般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活动都需要创作思维。创造思维具有新异或独特性。

②创造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创造思维过程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构思,因而它又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

③创造思维往往具有突发性,即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①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性的综合表现。

4.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两者在认识过程中总是相互联系的。

①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综合,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才能够深入;离开了分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是肤浅的。

②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分析的材料将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也不能形成对事物完整全面的认识。

③此外,分析为最初的综合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5.常用的比较方式有哪几种?

①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比较②对事物的发展进行纵向比较③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比较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人的知觉特点,主要是知觉的整体性

②定势,包括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

③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动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与问题的解决。解决比较容易问题时,动机强度应该偏高;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效率,动机程度应偏低。

④个性差异,表现在个性倾向性性格特征以及智力等方面。

7.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①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

③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④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8.思维的品质。

①思维的广阔性,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

②思维的批判性,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是以思维的广阔性为基础的

③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是以批判性为前提的

④思维的灵活性,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够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

⑤思维的敏捷性,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准确意见。敏捷性是思维其它品质发展的结果。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关闭窗口

Copyright ©菏泽学院郓城分校网站 http://ycfx.hezeu.edu.cn/.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郓城县东门街南段9号 邮政编码:274700 电话:0530-652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