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菏泽学院郓城分校
 本站首页 | 分校概况 | 校园资讯 | 党建工作 | 教务教研 | 人才培养 | 招生就业 | 学团在线 | 特色荟萃 | 学院主站 

本栏文章列表  

加强教科研工作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德国学前教育带给我们的思考  
《水浒故里民间美术研究》  
郓城校区常敏的国画入选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书画展  
郓城校区张景玉获国家发明专利奖  
共45条  
下页尾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教务教研>>学术研究>>正文
 
曹修身:在语文教学中挖掘美育潜能
2019-06-04 16:14 郓城分校 曹修身  网上投稿   (点击: )

近年来,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教育,即在智育德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美育重视尚嫌不够,特别是没有自觉地去塑造、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这还不能实现真、善、美相统一的教育价值目标。建构审美心理结构的唯一途径就是美育实践活动,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智育、德育,加强“双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寓美育于智育、德育之中。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最具有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培养目标中要求,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育部最近再次强调学校要加强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基于此,教学时,我尽力发掘课文所蕴含的美育潜能,渗透美育。具体尝试如下:

一、结合课文深入浅出地传授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知识是美育的理论基础。要进行审美教育,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些美学基础知识和原理,再结合课文加以具体形象的印证。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愉悦便有了理论根据。

如讲《风景谈》“沙漠驼铃”这幅画面时,先引导学生概括沙漠原来荒凉寂静的特点,接着读“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造成心理悬念。之后,结合电影艺术中远、中、近、特写镜头的手法定格分析,细致地描绘和再现驼队出现的过程,并配以声色形神的渲染,在学生眼前展示了一幅威武雄壮、严整壮美的“沙漠壮行图”。至此,学生产生美感,获得审美愉悦。我抓住契机,接着诱发学生的感情:如果你看到这幅画面,听到这和谐的合奏,会涌起怎样的感想呢?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我再引导:这时的荒漠本身也显得很美,因为它是村托驼队的背景,只有这空旷浩瀚的大漠才能容纳这威武的驼阵。从神情看出学生已心领神会,浸沉在壮美的图画中。我不失时机地再予启发:作者仅仅是赞美驼队给沙漠带来生气,使自然改观吗?学生立即说这是赞美人的活动。我肯定之后说,作者表面赞美沙漠辽阔无际,显示了自然的无比威力,但是只有当驼队出现后,即经过人类的改造,才增添了新的光彩,因为它象征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因此作者发出赞叹:“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幅画面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本质: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即“自然的人化”。可见,作者要赞美的实际是人类的活动,因为人类的“劳动创造了美”。结果,学生较难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就在具体的形象、激荡的感情和美的享受中,被潜移默化地接受,并沉浸在美的意境中,产生了在劳动中创造美的渴望。

二、发掘美的因素,渗透美育

美育是美学的目的和出发点。语文教材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画廊。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学作品将现实生活美提炼浓缩为艺术美,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教学时,引导学生挖掘化解潜在的美育因素,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以实施美育。

(一)欣赏描绘自然美的作品,激发爱国感情

教材中有很多描绘名山大川、湖光山色的作品,如《长江三峡》、《三峡之秋》形神毕现地描绘了长江的壮美景色、变化及美丽传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洞庭湖的气势雄伟,汹涌澎湃,宽广宏大。学习这类诗文,可以饱览名胜,开阔胸襟,拓宽视野,在祖国的锦绣河山面前,升腾起崇高的美感;可以激发热愛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和祖国河山的美好感情,进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为美化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

(二)发掘社会美因素进行理想美、情操美教育

近年来,由于一些社会消极现象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缺乏理想,胸无大志,这就需要教师肩负起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重任。《刑场上的婚礼》是对学生进行理想美、情操美教育的生动教材。我让学生分组扮演角色表情朗读,反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这样,学生进入审美情境,心灵受到巨大震颤,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再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谈体会,结果情绪激动,感慨万干,在对烈士深表敬佩惋惜的同时,被烈士的理想美、爱情美深深打动。在这首悲壮的颂歌中,情操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洗涤。

(三)欣赏优秀文学作品,进行艺术美的熏陶

语文课的美,最终归结为语言艺术美,并且主要体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生动鲜明的形象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美。教学时,除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外,更主要的是品味美的意境,把握美的形象,欣赏美的语言。

1.意境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叶圣陶语)这“境”即是作者所描绘的图画。教学时引导学生入“境”,才能动情并体会出文章的“亲”来。

《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美文。它的美就在于用朴素自然清新的语言,新颖奇异绝妙的比喻,描绘出幽雅宁静朦胧的优美意境。我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试着再现画面,并体味美妙意境。从反馈信息了解到,对使用通感的比喻,只知其美,再现画面不够具体,更影响了体味意境。我便用荷塘月色写意图引导赏析。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审美情境”,为展开再造想象提供了根据,培养和提高了感知的审美心理功能。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用歌声比清香,使嗅觉形象变成听觉形象。将歌声悠悠、忽高忽低、断断续续和清香的淡雅绵柔联系起来,这就把清香忽浓忽淡、时有时无,一阵阵随风而至,飘忽不定,缭绕不断的真切情形描绘出来,从而增强了清香的形象性和鲜明性。然后让学生赏析“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学生看着写意图,展开丰富的审美想象。有个学生描绘道:“这个比喻写出了月光下荷花丛中漂浮起一层轻盈的薄雾,荷叶被轻雾缭绕,在淡淡的月光照射下,看上去呈乳白色,象在牛奶中洗过一样。这是写花叶的色泽。‘象笼着轻纱的梦’,‘笼’字写薄薄的雾,淡淡的水气,和朦胧的月光交织在一起,和花叶融为一体,给人一种飘渺空灵之感,这使我进入梦境”。可以看出,学生确实得到了想象的审美心理锻炼并进入意境,获得审美满足。这时我情不自禁地吟出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的诗句,学生也大有异曲同工之感。这样,文中情、学生情、教师情交融一起,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然后再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心情,就可以准确地品味出作品的意境了。

2.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靠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因此,教学要“缘文探情”、“因情寻美”,使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窥视人物美的心灵,体味美的感情,认识美的形象。

《荷花淀》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主的几个青年妇女形象。丈夫参军,夫妻话别,水生嫂柔情似水,含蓄细腻,虽依依不舍,但又支持丈夫参军,并为丈夫的爱国行为感到骄做。这既表现了中国妇女勤劳善良,温柔娴静的传统美德,更表现了根据地人民的思想觉悟:通情达理,坚强冷静,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从她身上看到的不是缠绵悲伤之情,而是大敌当前,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探夫遇敌,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地和敌人周旋。她们在斗争中得到段炼,终于成为英姿飒爽的战士。至此,一个既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具有政治思想觉悟的抗日根据地农村青年妇女战士的形象矗立在眼前。从她们身上,同学们看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3.语言美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能迅速给人以美感。美感的直觉性特征,要求语文美育必须首先让学生直接感知语言文字的美,进而品味美的意境。如朱自清的语言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平正通达而又富于创造性。……。"(朱德熙语)使文章有一股清新气息,沁人心牌;具有质感、触感、视听通感、化静为动的比拟,奇特新颖,今人叫绝;运用动词,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叠音词使句子轻灵舒缓,音调和谐,富有节奏感。他的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达到了语言美的极致,具有一种自然朴素之美,令人叹为观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美读”欣赏这类优美的语言,能受到语言美的陶,品味语言的魅力,进而展开审美联想,“内视”作品形象,复现作品意境,受其感染。同时,又能具体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刻表现力,尽情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抑扬顿挫等音响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吸收语言精华,丰富语汇,提高语言修养及表达能力,为运用语言创造美打基础。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以教材作为美的载体,向学生输送美的信息,引领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地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并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各种审美心理功能得到锻炼,进而建构起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塑造出完美的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闭窗口

Copyright ©菏泽学院郓城分校网站 http://ycfx.hezeu.edu.cn/.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郓城县东门街南段9号 邮政编码:274700 电话:0530-652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