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第二完全中学教师杨毛吉
在22年的教学生涯中,杨毛吉曾让6名非亲非故、很可能与大学无缘的孩子住到自己家里,无偿地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并成功地把他们送进大学校门。
——题记
杨毛吉是一名普通的藏族中学教师,她用一言一行诠释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德精神,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教书育人,怎样言传身教、春风化雨。
《藏族教师杨毛吉为学生撑起第二个家》(《中国妇女报》)、《“杨毛吉:一颗丹心有大爱”》(《中国民族报》)、《“杨毛吉:用爱心浇灌每一位学生”》(《青海日报》)、《“杨毛吉:家里为学生留房间”》(《西海都市报》)……杨毛吉的事迹经多家媒体报道,产生广泛影响,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她曾入选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被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授予“恒爱榜样人物”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青海省三八红旗手”称号、获得“中国网事感动青海”2014年度网络人物评选“网络人气奖”,她还是“西宁市骨干教师”“西宁市教学能手”“西宁市优秀班主任”“西宁市师德楷模”,也是青海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这位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完全中学44岁女教师杨毛吉,书写了一位平凡女教师的不平凡。
“老师的家就是我的家”
杨毛吉工作已有22年时间,在这期间,6名学生曾长期住在她的家里,杨毛吉无偿地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并成功地把他们送进大学校门。
1996年7月,刚刚从青海师专分配到大通县朔北中学的杨毛吉,成了50多个农村孩子的班主任。她的学生刘兰(化名),父母远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牧区。为了不影响刘兰的学业,杨毛吉让她住进自己的单人宿舍里,白天鼓励她好好学习,晚上辅导她写作业,俩人同睡一张床,同盖一床被,直到刘兰考入中专学校。22年后的今天,生活幸福、工作稳定的刘兰一家仍像走娘家一样和杨毛吉保持着母女般的往来。
2006年,杨毛吉在大通二中工作期间,注意到班里的住校生王浩(化名)在寒冬腊月天还穿着薄薄的校服,校服下面只有一件千疮百孔的破毛衣,脚上穿着露出脚趾的破球鞋。通过进一步了解,杨毛吉才知道,王浩家在农村,母亲长期生病,家庭非常贫困。王浩连每周回家的5元钱车费都无力支付,一日三餐靠家里人托班车司机带下来的馍馍维持。虽然这个学生聪明好学,但就这种家庭情况,杨毛吉知道这个学生几乎不可能完成学业。杨毛吉决定让王浩住进自己家里,她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照顾王浩,鼓励他走出大山,做一个有出息的人。王浩在她家一住就是三年,杨毛吉和丈夫为他洗衣做饭,买衣买鞋,还为他刚刚初中毕业的弟弟的前途出谋划策,东奔西跑;王浩生病时,远在山村里的父母一无所知,杨毛吉一家却在为他嘘寒问暖、打针吃药;高考的压力有多重,王浩不识字的父母不清楚,杨毛吉一家为他解压鼓劲。2009年高考,王浩以大通县文科第4名,青海省文科第72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进入大学学习的王浩在网上聊天时给杨毛吉说:“您不是妈妈,却胜似妈妈,老师的家就是我的家”。
燕燕(化名)的父母远在新疆打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燕燕性格越来越内向,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几乎失去了读书的信心。高三时,燕燕的父母找到杨老师,他们特别担心女儿的学习和生活,商量能不能让女儿搬到杨老师家住。为了学生的一辈子,辛苦一年算得了什么?杨毛吉答应了燕燕父母的要求。清晨,杨毛吉站在窗前,不断搅动碗里的早餐,让冷风吹凉了,再去叫醒燕燕,只为燕燕多一点休息和学习时间。中午和晚上,杨毛吉紧张地赶回家中,在学生到家之前将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子。许多时候,杨毛吉洗好、叠好燕燕的衣服放到她的枕边。遇到夜自习下课晚或下雨,杨毛吉就让丈夫带着伞到校门口去接。燕燕对杨毛吉说得最多的话是:“老师,您就像我亲妈”。2010年高考,燕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北大学。
22年时间里,总有一些像王浩、燕燕一样的学生或一年、两年、三年住在杨毛吉家。他们当中有遭遇家庭变故患有抑郁症、时常有自杀念头的学生小倩(化名);有体弱多病,又不能住校,每次错过公交车,从家跑步到校的阿海(化名);还有因父母离异无家可归,眼泪汪汪的马文(化名)……如果没有遇到杨毛吉,他们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样子。多年来,杨毛吉家那间被她女儿命名为“学生公寓”的卧室从没闲置过,6个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从这里走进大学校门。看着他们意气风发地走向社会,杨毛吉由衷地骄傲和自豪,她觉得曾经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人问杨毛吉:你后悔吗?你还会继续这么做吗? “怎么会后悔?还有什么事比成就一个人更有价值吗?我是他们的老师,帮助他们是我的天职,我会一如既往、坚持下去。”说话时,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成长比成功和成才更重要”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杨毛吉不仅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待,还非常注重创新方式,因材施教。
她的办公桌里长期备有感冒药、胃痛药、创可贴、红糖、卫生巾……她发现学生感冒,会提前晾好开水,课间拿药端水到教室让学生吃;她知道有许多学生来不及吃早餐就来上课,她会提前买好馍馍,课间拿给他们吃。有时她在家里烙韭盒、炸油饼,带到班里给学生吃。
杨毛吉发明了“一条鞭法”考核法。每周一早晨,她把一张精心设计的班级比拼小组表粘贴在黑板旁边,考核内容涉及学生考勤、作业收交、英语单词听写、语文课文背诵、值日生情况、住校生卫生、文明礼貌等,周末进行大总结。这些措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一条鞭法”考核法从高一坚持到高三后,学生尚守平说:“高一时老师说我们到高三会和别人不一样,当时很不理解。现在我们真实地感觉到了。”如今,杨毛吉的“一条鞭法”被许多教师模仿。
杨毛吉的班级文化建设也与众不同。比如,她把亲手刺有“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破釜沉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等励志内容的十字绣挂在教室里,鼓励学生学习。她对学生说:“希望你们有卧薪尝胆的耐心和恒心,有破釜沉舟的魄力;命运是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人生都是拼出来的。”
杨毛吉聘请道德模范吕秉凤、顾军林为班级的名誉班主任,邀请他们走进学生课堂,用亲身经历为孩子们做励志教育、感恩教育。
杨毛吉精心浇灌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呵护他们正在成长的稚嫩梦想,引导着他们每一个前进的脚步,关注他们个性的发展。她说:“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培养他们美好的人性和德性。成长比成功和成才更重要”。
这些做法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开拓了学生视野。他们都很懂事、懂得心疼父母,敬爱老师。杨毛吉教出来的每一届学生都与众不同地优秀,着实让其他家长和老师羡慕。
2016年3月,由于杨毛吉在德育方面突出的成绩和取得的显著成就,大通县教育局决定成立“大通县德育教育杨毛吉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在杨毛吉的引导下,全县各校掀起了德育教育育人新模式探索、有效性主题班会模式探索、对问题学生“建档立卡,精准育人”模式探索等探索高潮,逐渐形成了具有大通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大通县教育局包局长说:“杨毛吉老师是大通县教育的一个里程碑”。
现在的杨毛吉,正带领着22名优秀教师,在全县建立了22个“杨毛吉工作室工作站”,把经过两年探索得到的德育教育模式进一步推广到全县,乃至全省。
“有困难,找杨老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思想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顺应时代发展和孩子们的思想变化,杨毛吉的教育方法也与时俱进。
杨毛吉的一名女学生亚男(化名),抽烟、喝酒、打架样样都不缺。亚男曾用“我的良心被狗吃了,咋了”回答她妈妈“你的良心呢”的怒吼;用“我可以随时不当你的女儿,至于你,随便”回答她妈妈“你是不是我女儿”的问话。亚男的家长说:“我们家虽然经济条件可以,但无任何幸福可言,简直是暗无天日”。一些教师也认为这样的学生几乎已经“无药可救”。但在杨毛吉的班里,在短短的一学期里,亚男变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杨毛吉巧妙地运用和发挥了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使得奇迹终于发生。面对开心愉悦、千恩万谢的一家人,杨毛吉由衷的感叹:“一个班主任拯救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学生,还有他(她)的亲人和她的家庭。”
几年来,杨毛吉一直坚持力所能及地扶危解困。发生车祸的学生张金学、车相俊,发生意外的学生张国玉,患有白血病的学生李静等,都因为她的努力得到救助,转危为安,重新回到了校园。大通县甚至一度出现“有困难,找杨老师”的说法。
大通县德育教育杨毛吉工作室里挂满锦旗,“病魔无情、人间有爱,奉献爱心温暖永存”“师情浓浓,爱心无限”“求学岁月遭苦难,老师妈妈哺育甜”……每一面锦旗后面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人们说:“进了杨老师的班,学生就不会和家长吵架了。”这句最朴实的话是对她最大的肯定。
“老师,遇到您是我人生莫大的财富”“老师,辛苦的您为我们抛撒汗水,我们懂得您为我们付出的许多”“老师,母亲节快乐,你的儿女们在远方思念着您,牵挂着您”……每当新年、春节、母亲节、教师节,学生们总会给杨毛吉老师发来短信、微信、QQ消息,写来信、寄来贺卡,她们在信中亲切地称她为“杨妈妈”“毛吉额娘”。
不愿松开的手
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还不够,杨毛吉要把更多的正能量传播到人们身边,把党的好声音传进千家万户。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褒扬德育教育、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到省内各州、市、县作德育教育、家庭美德等方面报告、宣讲百余场次。
杨毛吉不仅是青海省人大代表,还担任青海省教育厅“师德巡讲团”、青海省妇联“巾帼向党宣讲团”、青海省妇联“家庭教育讲师团”、大通县委宣传部“百姓话廊”宣讲团的宣讲员,还是大通县妇联兼职副主席,“大通县德育教育杨毛吉工作室”主持人。
她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在师德师风、学生品德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她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宣传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她以自身所作所为,所思所悟宣传师德精神,启迪更多老师教书育人的思路;她结合生活实例为更多家庭指明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她针对近年农村地区子女不孝敬老人、婆媳关系难处、夫妻关系紧张、父母不重视子女教育等现象,大力宣讲“家和百事兴”“反家庭暴力”等内容。根据不同听众的需求,杨毛吉撰写专题报告17篇,她的《幸福老师》《杨毛吉班主任策略》《教师职责和教师素养》《做人民满意的老师》《新时代家长的责任与担当》《知恩重义 心怀感恩》《家和万事兴》《传承好家教好家风,做新时代新公民》《如何做一个女人》《反家庭暴力》等报告深受广大师生、家长、村民和社会各界的欢迎。
杨毛吉的专题讲座影响了许多人,许多教师给她来发信息说:“您打开了我困惑已久的问题,我找到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成为一名像您一样合格的、受学生喜欢的人民教师”;听过她宣讲的农村妇女说:“我要以您为风向标,坚定地走下去”“我懂得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听过她家庭教育讲座的家长说:“听了杨老师的课,我深刻感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是多么重要”“父母的生活习惯和品德修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我会更加注重自我修养”。
聆听杨毛吉宣讲的听众,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宣讲结束后,杨毛吉常常被听众包围着咨询、留电话、加微信,许多听众拉着她的手不愿松开。
杨毛吉是大型公益活动“恒爱行动——百万家庭亲情一线牵” 向孤残、留守、贫困儿童和新疆少数民族家庭儿童编织爱心毛衣活动的忠实实践者。在学校担任班主任工作和五、六个班的高中历史课教学的她,工作任务重,没时间为“恒爱行动”织毛衣,可她说:“只要有心,时间总会有的”。她不仅利用中午、晚上休息时间为贫困儿童织毛衣,还倡议学生家长利用空闲时间为贫困儿童献一份爱心。2017年,她和学生家长(共有六个不同民族)参与此项活动,故事温暖感人,杨毛吉被中国儿童基金会和恒源祥集团公司授予全国“恒爱榜样人物”称号。
新时代教师需要更多杨毛吉一样内心阳光和充满爱心、勇挑责任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胸怀道德和智慧,是最美的老师;新时代需要更多杨毛吉一样脚踏实地、热爱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注重德育、注重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希望;新时代的社会需要杨毛吉一样古道热肠、助人为乐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她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更是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