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重庆巴蜀小学教师丁小彦
为了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她和团队编写了20多本校本教材;为了教好书、做好人,她每天都会追问自己“有没有进步”……她就是重庆巴蜀小学教师丁小彦。回望教育生活,她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甜蜜和奋进。 ——题记
丁小彦从小便有当教师的梦想,18岁那年终于圆了自己的教师梦。一晃30多年过去了,她从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特级教师……
德才兼备,用一辈子时光锤炼课堂
刚参加工作,丁小彦就把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放在书桌上。她每天问问自己:身体有没有进步?道德有没有进步?学问有没有进步?工作有没有进步?每天四问,让她变得自律、勤奋、友善、宽厚,充满爱心。她认为,教师人生最大乐趣莫过于:将一船童真的少年儿童从此岸渡向彼岸,并将儿童的心灵雕塑得红亮巧慧,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丁小彦爱学生,爱得真挚,发自内心,力求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心田。不管是遇见像易洋一样顽皮的学生,像李佳一样习惯极差的学生,还是像王慧一样患有多动症的学生,她都坚持疏导、注重赏识、凝聚情感,用童心母爱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人人获得成长。用教师崇高、慈母的爱心感召每一个学生。
时代在变,丁小彦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她用激励性的评价唤醒学生主体自觉意识,给予学生自我成长的力量。为每个学生建立一面荣誉墙,在各项语文学习中只要参与,只要有进步,都会获得不同类型的荣誉徽章。
走进她所教的班级,你会看见这样的情景:早上 ,学生一到教室便自觉朗读或练字;课堂上,学生们合作学习,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下课了还主动追着老师讨论问题;课余时间,随处可见捧着课外书聚精会神阅读的学生;在中午自主八分钟课程中,学生自己组织各种活动,上台演讲、分享……一幕幕人人主动参与、人人尽力表现,人人自觉成长的画面,总是给人一种向上、主动成长的力量。
在班级教育活动中,丁小彦还采用了“私人定制”的方法,即为特殊的学生量身定制评价标准——签订合约。她让学生自己确定目标、评价方法,家长、教师、学生三方认定签字。“合约”成为学生内心的尺度,让学生有了可以追寻的目标。这样实现了人人努力皆能获得奖励的良好局面。她所教的班经常被评为先进班级,她还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有二百多人次因此获奖,学生各项综合评价成绩名列前茅。
勇立课改潮头,用心缔造完美教室
如果把丁小彦几十年的教育生活比作是一本日渐丰厚的书,翻开以时间为页码、教育生活为符号的这本生命的书,每一部分都让人感动。
课程改革那一篇章,写满了她的激情与创造。丁小彦在学校分管语文教学工作,在学校律动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带动全体语文教师一起进行课程改革。
2017年3月,《人民教育》刊登了丁小彦团队的研究成果——《一间教室有多大》。文章记录了她们近几年进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成果,重构语文课程文化,建构起“自主学习文化、主体课堂文化、课外阅读文化”相结合的语文课程文化系统,打破传统课堂模式,让语文课程学习活了起来。他们再构语文校本课程体系,建构起儿童课外阅读课程、律动阅读课程等。2011年,他们大力推进巴蜀儿童读书工程,学科组教师编写了一到六年级《“我是快乐小书虫”巴蜀儿童星级阅读手册》,共计12册,每册(每期)向学生推荐60首经典诵读书目,推荐60至80本课外读物,打通阅读的纵向联系。他们还编写了校本教材《一诗一文一著》,每篇课文链接相关联的古诗词和著作(或文章),打通经典诵读、课文学习、课外阅读的横向联系。此外,他们还搭建展示平台,把“读”“讲”“演”“评”“写”结合起来,让语文教材“立”了起来。巴蜀孩子的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一本薄薄的教科书和40分钟的语文课堂上,到处都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由此走向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课程体系下进行课堂教学变革,把“教”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走进丁小彦的教室,你可能被班上孩子会背诵近两百首诗所震撼,也会被同学们自己创作的图文日记所吸引,还会被DIY徽章的奖励所感染。丁小彦重预习、给空间,助力孩子养成好习惯。说起她,大家都知道她的“预习六步法”。在课堂上,她检查预习,并针对预习情况用核心问题串起教学,引导学生习得方法从而形成能力。她创造性地在班级博客里开设“阅读天天见”栏目。每天更新经典文章,带领学生赏析一篇美文,互动讨论。几年如一日的坚持,量变带来了质变,既提升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在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丁小彦经常这样引导身边的青年教师:“教师就是要打开思维的墙,视野要广,眼界要高,要跨学界整合。不光从语文学习的内容、师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去着眼,还要从儿童生活的三重境界——儿童当下的生活、未来的生活、梦想的生活去思考。从时间与空间、从单一到多元、从站好三尺讲台到拆掉教室围墙,多个维度革新语文课堂。”
丁小彦和巴蜀小学语文教师打造了多样化的课堂形态:有年级课堂,根据每个教师特质开辟教师特色课堂,同年级学生一起上课,改变课堂的结构,实现资源共享;有网络课堂,利用个人微信公众号和班级博客,开设课堂,固定时间与学生一起互动交流,拓展了教育的时间空间;有生活课堂,以用助长,使学习融入生命,也使学习服务生活……拆掉围墙的巴蜀课堂呈现了巴蜀语文的继承创新和与时俱进。
坚持不懈的研究,迎来了丰硕的成果。丁小彦公开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和著作,和团队一起研究、编写出24本语文校本教材。关键的是,他们的学生变得爱阅读、善思考、会表达,语文综合素养大幅提升。
课题研究那一篇章,写满了她的理性与科学。丁小彦参与了9项课题研究,其中四项为主研人员。主研的重庆市规划办课题《心语作文教学研究》2014年已结题,并有专著出版;主研的市级课题《小学语文课堂结构改革实验与探索》,获重庆市第一届中小学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主研的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YOKA成长乐园》儿童学习网游开发研究,2013已结题,2014年获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三等奖。
学术交流那一篇章,写满了她的精彩与感悟。与大师对话,在高平台交流。丁小彦多次走出去向社会传递着教育好声音。她多次在全国学术交流会上发言,在市教研工作交流经验,语文课程综合化实施成果两次在国际会议作经验交流。
完美“大使”,探索城乡教育统筹新思路
丁小彦常想,一个人拥有了成绩、荣誉后,她应该做什么?如何更好地用专业能力来反哺学校,带动更多的语文教师一起做、做起来、做出来。丁小彦一直在探索。
2011年开始,作为在领雁工程中负责牵手的巫山实验小学的大使,她创造性开展“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超市建设,不断丰富牵手学校“超市菜单”资源,探索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模式。
在这几年里,丁小彦每年都带着互助团队教师,不管严寒酷暑、山高路长,心系牵手学校,情牵牵手学校,如约而至。她深入了解校长、教师、学生的需求,根据学校现实情况,用前沿的讲座、生动的课堂、互动的交流、深度的对话,去打动老师、感染学生。
牵手学校慢慢有了改变,教师更加循循善诱,学生更加开心学习,校园更有文化品位。丁小彦用“真”的教育、“做”的哲学,肩负着社会责任,坚守着统筹城乡教育的这片土壤,她还将继续在这片热土上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
牵手学校校长谈到:在巴蜀小学的引领下,巫山实小开启了快速持续特色发展,先后被评为重庆市文明单位、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市艺体教学先进学校、全国体育工作示范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成立10多年的巫山实小,在巴蜀人的陪伴下快速成长,学校知名度与日俱增。
近10年来,丁小彦把自己几十年教育生涯的所得所感惠及别人,身边从未缺过实习生或影子学员,她总是手把手把徒弟引进门,学员也都迅速成为学校骨干教师。她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办讲座,到各地讲学50余次,带国培班、影子培训学员10期。从2003年开始,每年她都到区县开展送教活动,被彭水、綦江等地的学校聘为客座讲师。
这样的彼此滋养,成就了别人,也幸福了自己。2012年3月,丁小彦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巾帼和谐之星兵”称号。2013年3月,她获重庆市总工会颁发的“重庆五一巾帼标”称号。2014年3月,她获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颁发的“三八红旗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