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江湖水很深,特别是有些生僻字,明明就是骨骼清奇世外高人,却偏偏还要伪装成常用字刷存在感。
就像下面这些,文字君跟你赌一包辣条,它们妥妥地就是生僻字!现在就用你雪亮的眼睛识破它们的伪装吧!
某天一个妹子拿着《说文》上的一句:“天子朱巿,诸侯赤巿。”问文字君怎么读。文字君看了一眼完全不知道难读的点在哪里?后来才发现,原来那不是“市”而是“巿”啊!
巿,是古代的一种祭服,又作“韨”。
“天子朱巿,诸侯赤巿”这一句其实说的是古代贵族们祭祀时的着装规范,才不是讲天子要去哪个菜市场视察民情呢!
呃,这不是“改正”的“改”吗?也算生僻字?当然不是!人家“妀”可是女字旁!因为它指的是一代妖妃妲己。
其实苏妲己是苏氏之女,因为苏氏以九尾狐为图腾,《封神演义》便把她写成千年狐狸精了:“诸侯之女承恩露,玉帛金丝绣华服。娇若九重天仙子,实为殷商亡国狐。”
用这个长得这么像“改”的字来指代妲己,是要让她知错就改吗?
没想到,妹妹还有个可以以假乱真的“妺妺”。只是妹是上短下长,妺是上长下短罢了。
所以看清楚了!这个“妺”可不是“妹”,她的来头可大了,它是夏王桀的宠妃妺喜的名字。
《国语》有道:“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夏桀征讨有施氏,有施氏没法子只能用美人计,送了妺喜给夏桀,却不想夏桀身为君王荒淫无度,最后夏因为妺喜和伊尹而亡。看来在“红颜祸水”界,“妺”还是“妀”的前辈啊!
看见“囟”文字君突然就想到了中午吃的卤肉,顿时又食指大动。不过当文字君知道了“囟”的真实含义,却一点胃口都没有了。
因为“囟”虽然长得跟“卤”很像,但它其实是指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也称为“囟脑门儿”。跟吃货最爱的“卤”意思真是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呢!
币帀,乍一看还以为是同一个字。但辨别的关键在于眉毛的形状不同!“币”是一脸囧样的八字眉,而“帀”则是时下最流行的韩式粗平眉,一眼就看出了到底是谁走在时代前沿的那一个。
币,最早是古人作礼物的丝织品,所以后来引申为交换各种商品的媒介;而帀,《说文》里说:“帀,周也。从反帀而帀也。”这个字跟“匝”是一个意思,表示环绕一圈或者次数。但是跟“币”还真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啊!
快借个放大镜给文字君看看这到底是“姓”还是“牲”!然而现实却是两者皆非。人家的部首既不是“女”也不是“牛”,而是清新脱俗的“夕”。
“姓”以“女”为偏旁是上古时期母系社会的象征,“牲”用牛字旁则与古代献祭多用牛等牲畜有关。那么以“夕”为部首的“夝”又是什么鬼?
古时将夜晚称作“夕”,所以“夕”作为部首时一般用来表示与时间、夜晚或夜晚的活动有关的事物。《说文》对“夝”的解释是:“同晴。雨而夜除星见也。”夜间雨停了,星星出现了,天就放晴了。而《正字通》则认为这个字是“霁之通称,昼夜皆然。”并不局限于夜晚。
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夝”和天空有着逃不掉的关系,表示的就是天空万里无云或者云很少的大晴天。
“徦”虽然看起来很“假”,读音也很“假”,但它的意思却一点都不“假”。既可以表示“到、至”,又可以表示“来”,还可以是某个人的姓氏。读作“xiá”时则通“遐”,解释为“遥远”。
身负这么多个意思,却跟“不真实”一点关系也没有。看来,“徦”真是空有一张“假”脸啊!
“壶”是液体的容器,而多盖了一横的“壸”意义也变得更加封闭了。“壸”,本义是宫中的道路,借此指宫内,引申为内宫,现在也泛指古代妇女住的内室。
壸闱,是古代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壸政,就是家政或宫内事务。女孩子还可以把自己闺房叫做“壸闺”,提升逼格。总之,壸和妇女有关。王思任写的《高妇于节烈传》就提到:“至壸以外事绝口不问。”
虽然“壶”与“壸”意思乍一看相差很远,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壶”是物的容器,“壸”是人的容器罢了。
“屇”跟“届”长得就像双胞胎,但因为“屇”肚子里的“由”字变成胖胖的“田”字,读音都从田了。
“屇”,是穴的意思。
如果洞穴里还有田,那简直就再好不过了!活脱脱一个“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世外桃源嘛!
“疼”没了两点变成“庝”就不疼了,是指房屋的深处,最里边。“冬”象征着终点,毕竟一年四季是以冬季尽头!“冬”与表示房屋或场所的“广”结合起来就是“房屋的深处”,后来引申为深屋。
“庝”还可以表示屋内发出的声音,叮叮咚咚的,感觉和这个字很搭。
戴了一半面具的甲,怎么有股冷冷的感觉。“曱”单字意为取物。但它常常与“甴”一起以CP的形象出现的,可以写作“甴曱”(yóu yuē)也可以倒过来写成“曱甴”,两个词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蟑螂。
其实在《尔雅》里,小强叫香娘子、负盛,《本草纲目》里则叫石姜、滑虫。比起甴曱,这些名字真是不要好听太多。
比“龙”多了两撇的“尨”虽然让人脸盲,却远远没有龙那么尊贵。“尨”的本义是多毛的狗,读作máng。诗经《野有死麕》中写怀春男女野外相会(yuē pào)就有一句“无使尨也吠”。“尨”也作“杂色”解,例如“衣之尨服”就是穿杂色的衣服的意思。
读méng的时候表示“蓬乱的样子”。还有一个读páng的音,则是因为古时“尨”通“庞”,意为高大。柳宗元在《三戒·黔之驴》写道:“虎见之,尨然大物也。”柳老师才不是写错字了哼!
最后!它还能读作lóng,没错!发这个音的时候它的意思跟“龙”一模一样。只可惜长多了两根毛,意思也杂了不少,自然也就失去了“龙”高贵的纯血气质了。
这不是“贝壳”的“壳”吗?这还真不是,不过这个字跟贝壳有点关系。最早的时候人们是用贝壳作为货币来交易的,而这个“売”字的意思在古代就是跟“卖”一样,是销售的意思。
不过,现在中国几乎不用这个生僻字了,大概是怕和壳混淆了吧。但日本还保留着,所以去日本买东西,看到“并売商品”可不要以为是在卖海鲜,其实就是几件商品一起卖的意思。
“奍”长得既像偷工减料的“券”,又像是画蛇添足的“乔”。长着一张坑人的脸,引人读错,实际意思上跟它的撞脸亲戚大相径庭。
当它读quān时是饭的意思,而读juàn时则是抟饭(tuán fàn)的意思,也就是捏饭成团,有一种做寿司的既视感。
《礼记》里写道: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
这就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但首先我们得先把这个和粮食息息相关的“奍”学习起来,不要再把它误认为证券的“券”了好吗?
话虽如此,但不知道为什么,文字君看完之后还是感觉好像学了一些假生僻字(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