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录的孔子语录)、《孟子》、《礼记》、《四书集注》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
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卢梭—— 《爱弥儿》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 古代社会的教育: (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当代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全民化 (2)教育民主化 (3)教育信息化 (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5)教育的个性化
第二章 教育与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 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 4. 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选择文化中有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据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样性的文化,并呈现给学生。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体系。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教育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可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
(四)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 教育自身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指明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 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 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 .教育目的要符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教育发展进程
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的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 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的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教育目的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指明了教育目的的客观必然性和社会历史的制约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一贯坚持的原则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
第五章 课程
课程的类型(分辨例子)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和活动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就是由一系列自成体系的科目组成的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生成的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夸美纽斯、斯宾塞和布鲁纳等
主要观点:(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2)强调以知识的学科逻辑体系来组织编排课程;(3)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4)强调课程目标是理智训练和智力发展。
二、经验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
主要观点:(1)课程的实质是经验,强调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2)儿童及其活动是课程的中心;(3)强调课程组织的心理学化,要求学校的课程要以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生活为基础;(4)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四、人本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课程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 2.课程标准 3.教材
课程实施的取向:1.忠实取向 2.相互适应取向 3.创生取向
?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
一、新课程的目标定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的结构调整: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 三、新课程的内容选择: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四、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 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 六、新课程的管理策略: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