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情绪与情感
一、概念
1.情绪——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密切联系。
2.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3.心境——是一种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4.*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又短促的情绪状态。如欣喜若狂。
5.*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6.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7.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8.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属于高级情感,与人的认识成就的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维活动的解决相联系。
10.激奋水平——人或动物的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和高度抑制之间有不同的水平,叫激奋水平。愈兴奋表明激奋水平愈高。
二、填空
1.按需要对象的性质分,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状态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4.*表情动作简称表情。表情的动作分为: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动作表情。
5.情绪、情感具有信号功能和调节功能。
6.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还表现为情绪情感可以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增力作用与减力作用。
7.当个体缺乏某种依赖条件时,就会体验到缺乏感的心理状态。若这种状态被意识到,称为愿望;未被明显意识到,称之为意向。
三、问题
1.论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①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独有的。
③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带有环境性;情感既有环境性,又有稳定性和长期性。
④从表现角度看,情绪带有冲动性,情感有意识性,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之下。
(2)联系①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对情绪有巨大反作用。
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③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2.联系实际谈谈情绪、情感的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
3.简述叶克斯—道得生定律。
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的升高而降低。总的说来,就是作业效率在适中的激奋水平下最高。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作业的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愈简单,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愈复杂,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低。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其它各种需要的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需要的产生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婴儿期主要是生理需要;而后产生安全需要和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需要日益强烈;青年中晚期,自我实现需要占优势。
5.各种情绪理论。
第八章 意志
一、概念
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2.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动机有激发功能、选择和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3.意志的自觉性——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4.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5.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6.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7.*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这种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8.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种都想躲避的威胁,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者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9.随意运动——意识支配的运动。意识不能支配的运动叫不随意运动。
二、填空
1.意志行动的特点有:①有明确的预定目的;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③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意志对行动的支配表现在:一是发动,二是制止。
3.意志行动的基础是随意运动,其重要特征是克服困难。
4.引起动机的条件有:一是内在条件(需要),二是外在条件(主体之外的各种物质刺激)。
5.动机的功能有①激发功能②选择和指向功能③维持和调节功能。
6.意志行动过程分为:(1)采取决定阶段①确定行动目的②制定行动计划③作出行动决定。(2)执行决定阶段
三、问题
1.简述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情感过程是人脑对自身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态度的反映。意志过程是人脑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反映。
②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属性(本质属性)的反映,情感过程是对自身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是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
(2)联系
①认识是意志活动的基础,离开认识,意志无法产生。
②情感对意志有重要作用,它既可能是意志活动的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③人的意志能影响或调节人的情感。
2.简述意志行动的特点。
意志行动是受意识支配、调节、控制的行动。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有明确的预定目的。意志行动是人类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它始终是在自觉目的的支配下进行的。
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意志行动的机制,就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所进行的运动分析器的活动。
③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人在确立目的和实现目的的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点,没有困难的行动不能称之为意志行动
3.论述意志行动品质和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主要做法。
(1)意志的基本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四个方面。
①意志的自觉性:就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②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③意志地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④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2)意志品质的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做法是:
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才能是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生活目的,追求崇高理想。
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
③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如对于怯懦的学生,则应多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以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对于任性和固执的学生,应该从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与顽强的区别。
④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周围人们的影响、集体的委派任务、榜样的教育等,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已逐步形成,他们能认识自我、评价自己,这就为学生意志的锻炼提供了前提条件。
4.各种动机理论。
5.学习动机的培养。
第九章 注意
一、概念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注意分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求人们同时去注意更多的事物,即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就叫注意的分配。它是指人在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量而言。
3.注意转移——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身上,叫注意的转移。从生理机制上看,注意的转移是大脑皮层上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
4.兴趣——是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以需要为基础,稳定的兴趣是后天形成的。
5.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事物或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在一定条件下,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
6.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到有需要而产生的兴趣。
7.注意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
8.注意的稳定性——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9.爱好——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
10.好奇心——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是兴趣的先导。
11.兴趣效能——兴趣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
二、填空
1.注意的特点有:指向性和集中性。
2.注意的功能有:①选择的功能;②保持的功能;③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3.注意的基本品质有:①注意的范围;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4.以兴趣的倾向性,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5.*兴趣的品质有:①兴趣广度和兴趣中心;②兴趣的稳定性和兴趣转移;③兴趣效能。
三、问题
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P211)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时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由一些主客观条件所引起的。
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①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比较强烈的刺激作用;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突出的刺激作用等。②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
2.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P212)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的发生和维持,虽也与主体的需要、兴趣、情感、知识经验有关,但这些主观因素的作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它们都受主体当时确定的活动目的所制约。
具体说来,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①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②合理组织活动。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③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尽管活动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能保持很长时间。④排除干扰。外界的刺激物、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劳等)、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等都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要采取措施,排除干扰。
3.简述如何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P214)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的持续时间。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的目的。集中而稳定的注意,是进行学习和搞好工作的必要条件。怎样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呢?①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当一个人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得越清楚,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和决心越大时,他的注意就越能集中和稳定。②要有对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趣。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的人,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长期坚持下去。③要与分心现象作斗争。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引起分心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环境嘈杂,二是任务繁多。面对这种情况,要分出轻重缓急,统一安排,逐个解决。
4.简述兴趣与爱好的区别和联系。(P217)
(1)区别兴趣是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想熟识某种对象、积极探究它、领会它的一种认识倾向;爱好则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如某人对足球感兴趣,不一定爱好踢足球。
(2)联系①兴趣和爱好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②当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时,就成了爱好。③在日常生活中,兴趣和爱好经常是一致的,其兴趣所在,也就是其爱好所在。
5.试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P219)
兴趣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兴趣产生于认识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了解哪些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在个人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如学生对学习好的功课容易感兴趣。
第二,在未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有成功希望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起兴趣。
第三,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最容易引起兴趣。如学生对那些略超出其智力水平的问题最感兴趣,但如果难度过大,则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就容易引发兴趣。如解决了某一难题而体验到喜悦感,会增强人对相应活动的兴趣。
第五,新奇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不论是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是新颖的教学内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举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①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②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轻轻松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③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①要经常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集中。②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等。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意志的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①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②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事例,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7.注意的各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