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菏泽学院郓城分校官网

分校概况

教学科研办公室(6553101)

当前位置: 首页 -> 分校概况 -> 职能科室 -> 教学科研办公室(6553101) -> 正文

李庆华:教学思索——让“计划者”引导行为

作者:郓城分校 李庆华 发布日期:2019-01-16 点击数:

学生在学校不学习或违反了纪律,老师会在愤怒的情绪状态下立即请出校规中的惩罚措施,老师也会给他们讲一定的道理,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等,犯错的学生一般在接受惩罚后会口头承诺以后会改正不良行为。但事实证明,这些学生日后常常重蹈覆辙。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总结原因:一是学生不认同老师的道理,所以决定不改变自己的行为。二是学生虽然认同老师的道理但是做不到,所以也没有改变行为。认同道理而不能改变行为多和自制力有关。我们不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指出,“关于自制力的问题,人们可以将每个人想象成由两个半自动部分所组成,一个是高瞻远瞩的‘计划者’,另一个是急功近利的‘行动者’”[1]。“‘计划者’是理性思维系统的代表,‘行动者’是直觉思维的代表”[2]。“计划者”做长远规划时一定要考虑“行动者”的喜怒哀乐,因为“行动者”往往抵挡不住种种诱惑。脑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关于行为决策双重系统存在的证据,即我们的大脑存在着“计划者”和“行动者”,这两部分会发生严重的冲突[3]。如“计划者”设定了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的闹钟,懒惰的“行动者”会在6点关上闹钟继续放任自己睡到9点钟。又如,在并入高校后,为达到职称评定标准,许多人做了在课余时间写论文或申报课题的计划,但回家后计划常常被搁置。自制力需要“计划者”战胜“行动者”,而“行动者”并不会轻易就范。由此看来,“行动者”常常不能执行“计划者”制定的计划,使得目标渐行渐远。如何提高这至关重要的自控能力呢,我认为,首先要发挥好“计划者”的指引和导向作用。

高瞻远瞩的“计划者”通常会给我们制定近期行动规划、远期目标,以及崇高的理想,这便是我们每个人行动的强大的内部动力,能增强我们行动的自觉性。如果没有“计划者”,“行动者”就会随心所欲,行动杂乱,无法抗拒诱惑。而当一个人为自己规划了美好前途,他会每天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或工作,在遇到困难时,想到美好的未来,就会信心倍增,从而自觉性增强。一个创业者之所以下定决心开创新局面,不正是因为“计划者”给他制定了新事业的美好蓝图从而推动他为梦想而奋斗的吗?

联系一个人的学习历程来看,上小学时,“计划者”制定了期末得奖状、被老师表扬、被同学羡慕和家长奖励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计划者”会引导或控制“行动者”,使其抵制游戏、玩耍、懒惰、退缩等等的诱惑,坚持按时完成作业,考出好成绩。到了初高中阶段,开始为自己将来干什么和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苦苦思索,在“计划者”选定了方向后,激情澎湃,希望满满,学习动力增强。考上大学后,“计划者”仍然会制定考研、出国深造或毕业后谋职的规划或美好的理想。这些规划或理想是大学时代坚定行动力的不竭动力,走上社会后,人生规划将继续引领奋斗。

当然,为使“计划者”制定的规划和目标顺利完成,许多时候需要借助外力,与“行动者”进行激烈的斗争。当“计划者”最终战胜“行动者”的懒惰、冲动、懦弱、畏惧时,人就能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行动力走向成功!用目标与理想去战胜懒惰与冲动,这需要意志,是个充满荆棘和坎坷的长期过程。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不能没有规划、目标和远大的理想,不然,人生的航船失去船桨,又将漂向何方?

五年制师范专科学生的年龄多集中在15-20岁。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出,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克服角色混乱。“青少年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选择职业、形成价值观、建立满意的性别同一性。当青少年解决了三个主要问题后,同一性就形成”[4]。这个时期,是克服同一性危机,开启美好人生规划的关键时期。他们正面临着对成为怎样的人及要做什么职业的思索和困惑,教师要适时地进行行动目标、价值观及崇高理想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认同,这将是他们完善自我的源动力。

在学生日常的学习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去调动大脑的“计划者”,制定近期或远期的学习行动规划,以美好的愿景引导他们的“行动者”积极进取,控制或改变“行动者”的行为动机,抵制诱惑,从而改变不良行为,不断进步,迈向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注释:

[1]、[2]、[3]理查德·泰勒、卡斯·桑斯坦.助推[M].中信出版集团,2015,第45页

[4]戴安娜·帕帕拉、萨莉·奥尔茨、露丝·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第4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