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菏泽学院郓城分校
 本站首页 | 分校概况 | 校园资讯 | 党建工作 | 教务教研 | 人才培养 | 招生就业 | 学团在线 | 特色荟萃 | 学院主站 

本栏文章列表  

郓城分校积极开展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指导  
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认识  
战疫情,郓城分校在行动——社会科学教研室在线教育教学侧记  
李庆华:使用超星智能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教学的收获  
社会科学教研室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上好思政课  

李庆华:正确认识自信  
李庆华:教学思索——让“计划者”引导行为  
李庆华:教学思索——说说学生模拟讲课  
程英良:山东清朝早期农民起义(1840年以前)校注  
郓城分校统筹安排期末考试相关工作  
共14条  
首页上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教务教研>>教研室设置>>社会科学教研室(6553137)>>正文
 
李庆华:幼师混合式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
2018-10-23 16:22 郓城分校 李庆华  网上投稿   (点击: )

摘要: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问题意识和实施能力。幼师学生存在问题意识淡薄的现象,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首先必须树立生命课堂观,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等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顺利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幼师学生,问题意识,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着眼点。“问题意识”是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发挥的必备条件。著名哲学家波普尔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大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向学生提出了“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的观点,要求学生“每事问”,明确了问题意识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提出问题思维才会深刻,只有深刻地思维才能推动创新。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正如火如荼地在高校推行。混合式教学作为整合了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的学习范式,把时尚、自由、个性化的网络自学和传统的课堂教授恰当地结合起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需要多方面的保证。而其中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真正保证学生内化知识信息的关键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无论是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阶段还是课中的教师解疑阶段及课后的继续探索阶段,都需要恰当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内化知识,获得个体的发展。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问题意识和实施能力。这是实现师生互动及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然而课堂教学的实际现状不容乐观。

我校教师积极参与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培训,并开展了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在实践教学中验证了新的教学模式的优势,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老师们反映由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使得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展非常缓慢。因为问题意识的淡薄或缺失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内部动力,遇到问题容易退缩和放弃。学生不擅长自主学习,缺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整个学习任务的完成。由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当前顺利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解“问题”与“问题意识”

(一)什么是“问题”

这里的问题并不是所有带问号的句子,如“这是苹果吗?”就不是我们讲的问题;并不是凭借记忆能回答的问题,如“昨天星期几?”也不是我们讲的问题。这里讲的问题是需要经过思维的具体操作过程完成的问题。

不同的学者对于“问题”含义的理解不统一。在理解心理学家解释的基础上,我这样认识:人们在做某件事时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或困难,必须付诸努力设法来解决时,就产生了问题。换言之,问题就是未解的疑难和矛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解决,而必须间接借助所学相关知识解决的情势,即是问题情境。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指出,任何一个问题的构成要素包括:给定、目标、障碍,即问题的条件、问题的答案和针对障碍的积极思维活动三方面有机结合。只有积极思维才能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状态。

(二)什么是“问题意识”

对于问题意识的概念尚未有准确的界定,在理解心理学家及学者们的解释的基础上,我倾向于认为问题意识是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当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而不能解决问题时,这种意识就会产生。这种心理状态必然会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的典型表达。

然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目的并非只是让学生为解决问题和消除问题而行动,而是要不断驱使学生对问题的继续思考与探究,达到不断深化认识,拓展知识领域的目的。每一节课学习的结束,都应该是学生深入参与更广阔知识空间和深化课堂生活的开始。

二、强烈的问题意识是进行混合式学习的主要策略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混合式学习具有如下的特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通过协商、合作来完成。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信息技术是主要的学习工具。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的首要学习策略是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次是学生要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幼师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分析

在幼师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象。在学校举行的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语文老师精心设计了数道问题,期待学生积极响应回答,但无论老师如何启发,三分之一强的学生始终低头不语,回答问题的学生也缺乏主动性。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这次语文课上,在其他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也是常见的。

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和笔者的访谈以及教学观察,笔者分析幼师生在学习中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如下:

(一)学生主体意识淡薄,不愿动脑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老师问一个问题,许多学生们的反应是习惯性地把头低下去,眼睛盯着书本或别处,不再去和老师的眼睛对视。即便是有一些同学知道问题如何回答,也不去行动。所以每当学校有观摩课或讲课比赛的情况下,老师总是要在课前安排好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准备回答指定的问题。如此,课堂教学变成了师生共同为听课老师演戏。访谈中教师们反应,在目前的幼师课堂学习中,学生懒得动脑,不愿自主探索,不主动提出问题,缺乏学习的能动性,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是学生缺乏主体意识的表现。调查的数据表明,课堂上向老师提问题的学生人数很少,总是提问和经常提问的共8.91%,偶尔提问题的学生也是少数(占23%),而大部分学生从不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占68.09%)。由此说明,我们幼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问题意识是淡薄的甚至是缺失的。

(二)学生对老师敬畏,不敢提出问题

我校幼师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经历多次失败,学习成绩偏差,这些学生缺乏强烈的进取心和探索的勇气,遇到较为复杂的疑难问题不敢质疑,怕老师同学嘲笑。除了自卑心理造成的不敢提出问题,还有就是惧怕老师而不敢提出问题。在当前的教学当中,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是权威,教师掌握发问的权利,学生只有回答的义务。许多学生对老师的话不敢提出质疑。调查中因为胆怯而不敢提出问题的占14.21%。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偏消极

调查数据表明,有40.74%的学生对其他同学向老师提问表现出冷漠或表示无所谓。还有5.11%学生表现出厌烦,有10.9%学生因为没有提问习惯而从不在课堂上提问,可见幼师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思维惰性。当然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由此表明这些学生学习态度是消极的。问题意识的产生需要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不能端正学习态度,就必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这些学生多存在厌学倾向,不喜欢学习文化课,尤其是理论型的文化课,懒得动脑,不愿吃苦。

(四)学生没有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调查数据显示,想问问题但苦于不会问的学生占30.81%。无问题可提的学生占44.08%。这说明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缺乏多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五)教师的培养意识淡薄

在与二十名不同学科的老师的访谈中发现,当问“你会在课堂上留出时间供大家讨论、提问吗?”时,老师们回答“经常有的”占30%,回答“很少有的”占40%,回答“几乎没有”占30%。可见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一言堂”或“满堂灌”。即便是向学生提出问题,也是师问生答,在老师提示下“思考”结论,而学生没有机会提问。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的惰性心理,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四、幼师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教师树立生命课堂观,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

生命课堂是“唯人”的课堂而不是“唯知”的课堂,新课程改革主张“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把对生命的关怀融进了课堂之中。广大教师要继续学习和接受生命课堂教学理念,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教学核心,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课堂上不再机械地照本宣科,而是变通地使用课本资料,巧妙地设计课堂问题,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鼓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在质疑中探索,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创新,成为有用人才。

(二)开展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体意识

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价值。惟有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主动感知、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才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如果学生只是处在课堂教学的边缘,充当“坐客”的角色,他们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自信,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导致逃学的行为。而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看到,教师仍然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始终扮演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学。尽管幼师学生的性格有着活泼开朗的特点,但在课堂上她们是沉默的。学生记录着老师讲的内容,缺少质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课堂认知都缺失了主体意识这个概念,这是违背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因此,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时代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是科学进步的必然。混合式教学模式兼具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必然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先进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根据教学目标,课前教师精心录制了知识点的微课,向学生提出学习问题。要求学生在课下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分组观看微课,共同查阅网络资源,思索理解,相互协助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每个学生都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思考微课中的讲解,思考知识的缘由,思考如何个性化地提出疑难问题。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教师的独角戏的局面,有利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问题意识。分组学习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帮助,集体讨论,集思广益,攻克难关。在课堂中,教师收集各组学生交出的课前无法理解和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集中讲解,学生带着问题高效听课,对各自不解之处继续提问,教师有针对性地解疑。整个课堂学习充满着思维跳动、疑团化解、欣喜释然的气氛,学生获得了解惑的满足。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共同讨论学习的过程。讨论教学法的两种主要方式在混合是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恰当运用。一是课前的小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协商,探索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二是课堂上师生共同解疑讨论,师生互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社区”,学生在沟通、交流、分享中突显主体地位。课后,学生带着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和新的问题继续探究学习。由此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热情,极大促进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意识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惧怕,不敢质疑教师的讲解。教师一定要积极化解学生的顾虑,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使教师成为学生喜爱并愿意亲近的人,“亲其师而信其教”,当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时,他们会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充满期待,并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课堂上只有建立师生真正的民主和平等才能活跃学生思想,激发学生灵感,创新思维,收获喜悦和成就。

(四)鼓励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知识是思维的载体,是个体认知加工的“原材料”。一般而言,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知识面宽广,知识结构合理,提出的问题质量会越来越高;而与之对应,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视野狭窄,知识结构不完善,所提问题的质量必然低下,甚至提不出问题来。学生提不出问题或问题质量低下就无法顺利进行自主学习和开展讨论。目前幼师生存在知识基础不扎实,学习能力偏低的现象,是其问题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幼师学生没有升学压力,没有排名竞争,学习上相对松懒;学生知识面不宽广,知识结构缺乏多元性,在学习中即使有问题,也只是局限于课本和对应的辅导资料,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其所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比赛或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多见闻,重积累;勤思考,勇探究。

参考文献:

[1]袁成.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9).

[2]杨兴良.幼师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探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6(3).

[3]陶双双等.混合式学习方式下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原因及提升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9).

关闭窗口

Copyright ©菏泽学院郓城分校网站 http://ycfx.hezeu.edu.cn/.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郓城县东门街南段9号 邮政编码:274700 电话:0530-6523259